中文

English

植物苯丙氨酸衍生水杨酸生物合成研究——尊龙凯时人生就博助力生物医疗新发展

发布时间:2025-08-03   信息来源:尊龙凯时官方编辑

水杨酸(SA)是一种对植物至关重要的激素,它不仅在植物的抗病免疫中发挥核心作用,还参与非生物胁迫响应、生长及发育等多种生理过程。长期以来,关于植物SA的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拟南芥中的异分支酸途径,然而,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,许多植物如水稻和小麦中,苯丙氨酸衍生的SA合成路径同样至关重要,但这一领域仍存在知识空缺。

植物苯丙氨酸衍生水杨酸生物合成研究——尊龙凯时人生就博助力生物医疗新发展

传统观点认为,苯丙氨酸衍生的SA合成以苯甲酸(BA)为直接前体,并通过细胞色素P450酶的羟基化反应生成SA。然而,研究者多年来未能找到该酶,且BA作为直接前体的充分证据也不足。因此,探讨苯丙氨酸途径的具体机制,成为植物免疫学和作物改良的重要任务。

研究团队通过基因共表达分析、突变体验证和酶活性测定等实验,在水稻中鉴定出了三个关键酶,成功揭示了苯丙氨酸衍生的SA合成完整路径:过氧化物酶体中的BEBT苯甲酰-CoA通过肉桂酸-CoA的β-氧化生成,在过氧化物酶体中,BEBT被催化,与苯甲醇结合生成苯甲酸苄酯。实验结果显示,BEBT突变体(bebt)中SA几乎完全消失,苯甲酸苄酯无法合成,苯甲酰-CoA积累,证实了BEBT在该路径中的关键作用。

BBH苯甲酸苄酯在内质网上被催化为水杨酸苄酯。实验证明,在BBH突变体中无法合成水杨酸苄酯,SA缺失,且外施苯甲酸苄酯无法恢复SA水平,说明BBH的功能是后续步骤的前提。胞质中的BSE水杨酸苄酯通过水杨酸苄酯酯酶进行水解,最终生成SA和苯甲醇。在BSE突变体中,水杨酸苄酯积累,SA完全消失,外施水杨酸苄酯可恢复SA水平,验证了BSE的水解功能。

传统研究认为苯甲酸(BA)是SA合成的直接前体,但本研究通过多项实验彻底反驳了这一观点:在bebt、bbh和bse突变体中,BA含量显著升高,然而SA几乎消失,说明BA无法直接转化为SA。同位素标记实验表明,外施的BA需先转化为苯甲酰-CoA,再经BEBT生成苯甲酸苄酯后才能参与SA合成,且BA无法拯救bebt突变体的SA缺陷。同时,水稻中水解苯甲酰-CoA生成BA的酶(OsTE1/2)的双突变体,SA含量反而升高,进一步证明BA并非SA合成的直接前体。

这一重大发现重新定义了苯丙氨酸衍生的SA合成路径,揭示了苯甲酸苄酯才是BBH的直接底物,而非BA。研究团队通过多层面实验验证了该途径的真实性,基因共表达分析锁定候选基因BEBT、BBH、BSE,且突变体功能验证显示其与抗病直接相关。同位素追踪实验证实了三步反应的顺序性。

研究还发现,BEBT-BBH-BSE模块的功能在植物中具有广泛的保守性:在小麦、棉花和番茄中,沉默同源基因会显著降低病原诱导的SA合成,导致抗病性下降。此外,转录组分析显示,BEBT、BBH、BSE的同源基因在多数物种中受病原体诱导表达,表明植物的SA合成途径具有物种特异性。

这一发现为作物改良提供了新策略:由于BEBT、BBH、BSE的突变体无明显生长缺陷,调控该模块可特异性增强作物抗病性,而不影响生长发育。这项研究揭示了水稻中苯丙氨酸衍生的SA生物合成途径,并确定了BEBT、BBH、BSE三种关键酶,颠覆了传统的BA直接前体假说,填补了植物激素合成领域的重要知识空白。

这一发现不仅深化了对植物免疫调控的理解,也为培育抗病作物提供了可操作的分子靶点,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应用价值,特别是在尊龙凯时人生就博的生物医疗平台中,可以大大提升植物的抗病性,为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希望。